搜索
搜索
/
/
“诗”润心田 “研”途花开——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举行“读懂诗歌”专题研讨会

- 教育教学 -

“诗”润心田 “研”途花开——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举行“读懂诗歌”专题研讨会

 

“诗”润心田 

“研”途花开

 

 

    春风化“语”共前行,深耕细“研”同聚力。为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2024年4月15日晚,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了“读懂诗歌”专题教研活动。济宁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敬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亲临研讨会,与语文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共同探讨“读懂诗歌”。活动由语文教研室主任孙伟主持。

 

 

 

    本次研讨活动共有两个环节:一是由三位青年教师就执教的诗歌公开课进行课堂反思,要求紧紧围绕“一个教学目标、两点成功做法、三点待完善之处”进行汇报;二是围绕“读懂诗歌”专题,六位中青年教师聚焦新高考改革,结合历年高考真题,分享了如何读懂诗歌,怎样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经验和感悟。

 

 

01

评课反思 共助成长

 

 

    陈丽莎老师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读中品悟三方面对《念奴娇·过洞庭》的教学进行了完善,并从预习任务、教考衔接、教学指导前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王莹莹老师对执教《望海潮》进行了反思:教学目标应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做到准确阐述;要灵活把握教学时机,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词句鉴赏要透彻,注重字词落实,搭建学习支架。

 

 

    蒋蕾老师认为,诗歌教学需要做到精简流程,提升效率;遵循由知识回扣真题演练,由自我收获到巩固练习的层递逻辑;问题设计要立足学情,设计真问题,解答真疑惑,聚焦难点,重锤敲击。

 

 

    针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及其反思情况,孔丹老师进行了详细点评。她认为,老师们注重学情分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主任务引领子任务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彰显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她对青年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语文教学要紧扣“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依学而评”三大理念,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思维达成、能力提升等情况,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02

切磋琢磨 专题突破


    同行切磋、集思广益能够点燃教学的火花,促进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六位教师结合近几年高考真题,从不同研究角度入手,对“读懂诗歌”这一专题进行了交流汇报。

 

 

    赵园园老师从探究“诗法”角度切入,将读懂诗歌分为“明写法”“懂章法”两个步骤。“明写法”就是要关注诗人对字句的锤炼,感受诗歌凝练语言中的丰富意蕴;“懂章法”是要梳理古诗的意脉逻辑,从古诗创作的角度理性思考古诗的“起承转合”。

 

 

    王婷婷老师则选择了一个小切口,聚焦“月”意象,从辨析修饰语的角度解读诗词句。她以“残月”“缺月”为例,从形状、色彩、时间、空间、情感等多方面对比了两者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单音节修饰语对“月”意象的影响,得出意象不同,意趣也自有差异的结论。

 

 

    曹腾老师从诗歌选材、考题设置、命题变化与特点三方面对近三年考情进行分析。他认为鉴赏诗歌要分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在读懂诗歌这一环节,建议从标题、作者、注释、意象、典故、诗家语、选项等七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感悟。

 

 

    由高岩老师(另有教学任务)撰稿、郭晓君老师汇报的专题研讨——读懂诗歌要关注诗句中的倒装,指出倒装具有倒词、倒句和倒序三种表现形式,有语序倒装和词语错位等倒装类型。正确把握诗句中的倒装现象对读懂诗歌至关重要。

 

 

    团委书记郭金丽老师针对“为何读懂诗歌”和“如何读懂诗歌”两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诗歌教学应注意教考衔接,做好课堂教学知识的拓展和积累;同时,她也饱含深情地与大家分享她的教学感悟:语文课不仅为高考,更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和未来。

 

 

 

    高三年级部副主任邹兆峰老师认为,理解诗歌就是要读懂古诗中的“行话”,要把诗人的“行话”变成生活语言。通过列举几个颇有争议的高考题,他认为读懂诗歌要关注词类运用、修辞手法、省略留白等现象。

 

 

    最后,语文教研室主任孙伟老师就“读懂诗歌”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总结。他从高考选材、诗歌特点、时间紧张、答案误导四个维度分析了高考古诗为何难懂,又从一字一句把书读懂、调动知识积累、联系生活实际、把握诗歌特点四个方面分享了怎样读懂诗歌的经验,他把“诗家语”分解为11类并一一做了阐释。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对老师们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次研讨活动聚焦于诗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凝聚了诗歌教学的共识与智慧,这为我校语文教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分享了自己诗歌教学的经验,并强调,语文教学要具有两种意识:一是问题意识,注重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二是效率意识,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诗歌阅读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唯有勤于反思,才能迅速成长;唯能深耕教研,才有实质突破。一中语文人将研思结合,步履坚定,追风赶月,奔赴语文教学之诗意春山。

 

来源:语文教研室
撰稿:魏童
摄影:张睿等
审核:孙伟
审批:李建
编辑:党政办公室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区地址

北湖校区(济宁市太白湖区圣贤路11号)

太白校区(济宁市任城区南北晁家街1号)

任城校区(济宁市任城区任和路路北科苑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