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
/
相约千年冠州胜地,共襄历史教研盛会——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应邀赴冠县参加“送教助研”活动

- 对外交流 -

资讯分类

相约千年冠州胜地,共襄历史教研盛会——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应邀赴冠县参加“送教助研”活动

   为推动新课标落地实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应聊城市冠县教体局邀请,47日上午,山东省教科院组织全省普通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来冠县开展普通中小学“送教助研”活动,高中历史学科分会场于冠县忠信高中举办。我校历史教研室孙衍盼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赴冠县忠信高中授课。一同授课的还有冠县忠信高中曹银虎老师和济南市历城二中姜秀君老师。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边海长,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高艳红,济宁一中青年历史教师边克旺、姚刘茜、孟凡华共赴冠县。聊城市各高中历史教师近2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冠县教体局副科级干部徐以同、冠县教体局高中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刘绍立、冠县教体局高中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张金普、冠县忠信高中校长许金光等有关领导。

 

   本次活动由聊城市教体局高中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刘绍立主持。活动共分三个环节:一、由冠县忠信高中骨干教师曹银虎、历城二中姜秀君、济宁一中孙衍盼分别执教一节优课;二、由执教公开课的三位老师进行说课,阐述备课思路;三、由济南市教研院历史教研员边海长对三位老师的授课进行点评并作报告。

 

   冠县忠信高中的曹银虎首先执教了选择性必修3的《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曹银虎基于教材教学而又不囿于教材,以导学案为依托帮助学生在课前梳理基础知识,同时在课上围绕着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印刷书出现的意义两个教学重点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曹银虎的授课既有思想性又充满感情,为本次活动开了个好头,与会教师在台下纷纷给予了称赞。

 

 

 

 

   济南市历城二中的姜秀君执教了选择性必修1的《当代中国的外交》一课。姜秀君以近期的外交热点事件“沙伊和解”为导入,瞬间就吸引了学生和与会教师们的兴趣。姜秀君授课线索清晰,层层设问,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整节课既有对历史的回想,又有对现实的思考,还有对未来的展望,生动体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教学观念。

 

 

 

   我校孙衍盼最后登场,执教了《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孙衍盼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重组,以“国人探出路”和“列强致国殇”两条线索为依托,以三个探究性问题为抓手,带领学生进入到了当时的历史时空之中,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中去思考为什么国人要探索出路以及为何未能探索到出路。孙衍盼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方法,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积极互动,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让教师们获益匪浅。

 

 

 

   三位老师授课完毕后,又依次进行了说课展示。曹银虎结合着课标阐述了自己处理教材的思路,并提出了几个问题与广大历史教师共同探讨。姜秀君就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解释,说明了对本课的理解。我校孙衍盼也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说明了探究性问题设计的依据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最后,济南市教研院历史教研员边海长对三位老师的授课进行了点评。

 

 

 

   边海长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表现,称赞他们对教材的处理有思想,设计的探究性问题有深度,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点评完毕,边海长又作了《从命题者视角:阅读、命题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的报告。他指出,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史学书籍,并从一个命题者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教师不应亦步亦趋地去教答题模板,而应该走在命题人的前面开展深入思考。边海长还特别以济宁一中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为例,称赞济宁一中教研室走在了前列,所出的一模题在命题理念和命题思路上与山东省历史等级考试题不谋而合。

 

 

    “教者有思,听者有悟”。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也从这次“送教助研”活动中收获良多,历史教研室将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基地建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砥砺深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继续提升学校历史教学的质量。

 

来源:历史教研室

撰稿:孟凡华

审核:高艳红

审批:李成顺

编辑:党政办公室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区地址

北湖校区(济宁市太白湖区圣贤路11号)

太白校区(济宁市任城区南北晁家街1号)

任城校区(济宁市任城区任和路路北科苑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