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根据省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要求,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推进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教育,赋能教育发展,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2023年4月3日下午,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济宁实验初中组织开展了济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研讨会。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组全体成员、2021和2022年立项的省市级课题组成员、各学校及幼儿园教科研主任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 |
我校教科研处副主任张岩率领“黄河文化视域下的鲁西南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简称“黄河”课题)课题组成员孙逊、李亚参会。
![]() |
会上,任城教育局副局长刘辉梳理了近年来任城区教育科研工作成果,肯定了“黄河”各课题组扎实的研究工作。教科院院长吴昭洪赞扬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研究热情,统筹部署了下一步教育科研的工作,并对各课题组深挖黄河文化内涵、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 |
我校“黄河”课题组李亚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汇报:
第一,研发课程模型。区别于课程构建,课题组构建的“二阶魔方”研学模型,即魔方核心是黄河文化,六面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研学基地、研学基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六面相对独立且相互影响。
![]() |
第二,确定课程目标。课题组围绕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出发点,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致力于培养“更有生活智慧、阳光心态和行动能力的人”。课题组还创新性地提出课程目标应该考虑社会影响,即向广大群众宣传黄河文化,激发和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 |
第三,选择课程内容。课题组结合鲁西南的黄河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地域资源,打造“黄河安澜、人河缘分—黄河富强、乡村振兴—黄河青绿、生态安全—黄河抗争、红色基因—黄河济运、水脉悠长—黄河寻根、儒学传家“6大主题的课程内容框架。
![]() |
第四,实施课程过程。课题组分为路线设计、行前准备、研学过程和后勤保障。尤其以黄河文化系列研学主题《运河会说话》为例,介绍了研学问题与任务的开发思路。
第五,课程评价实施。课题组倡导以增值性评价为主,从评价量表、科普论文、纸笔测试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评价。
![]() |
第六,以主题“黄河济运 水脉悠长”为案例,展示研学旅行课程构建一般路径与阶段成果。
![]() |
本次研讨会还有六项“黄河”课题依次进行了汇报交流。分别从黄河生态文明、研学课程、学科融合、主题教育活动等角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示了严谨的课题研究思路与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 |
汇报结束后,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李文军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的课题立意,指出以课题引领教学,通过做减法,让学生爱学、老师爱教,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落实。李文军还指出目前课题研究的普遍缺少对课程开发的评价,建议课题组要注意梳理研究成果,完善评价机制。
![]() |
山东省教科院副院长薄存旭提倡用科学思维做教研,用教研思维做科研。指出课程的底色是课标,课程的任务应该直接与课标相衔接,以利于学生减负增质,促进学业水平提升。薄存旭希望“黄河课题组”结合黄河地域特征,从关注活化传统文化、对话未来生活、对接核心素养、嵌入课改需要方面,将目前的课题成果做深做细,为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的磅礴力量。
![]() |
乘势而上正当时,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次培训我校教师还通过线上方式观看学习,在教学研究的引导下,我校教师们正不断追随新时代教育的步伐,将问题转成课题,用课题启迪教学,唱响科研兴校的主旋律,为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发展集聚磅礴力量。
来源:教科研处
撰稿:孙逊
审核:张岩
审批:李成顺
编辑: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