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关乎学校长远发展,是一所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推动校史研究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校史文化建设在个性化高质量学校建设中的支撑作用,10月8日至9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2023年年会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济宁一中作为一所拥有百廿校史的老校,受邀参加此次年会。济宁一中校长助理王灿灿、历史教研室主任高艳红代表我校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新时代、高质量、向未来:校史与学校发展”为主题,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平行论坛、闭幕式等环节,就校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校史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校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校史志分会会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庆伟,济宁市政协副主席展鑫,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子侠,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副会长、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中国,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等领导,以及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小学校等全国各地的教育史、校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60余人。
在开幕式上,李中国、展鑫、曾庆伟、储朝晖先后致辞并发表讲话,指出了校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必将能够推进各校的校史研究工作和校史文化建设。随后,储朝晖和余子侠分别作了关于本次会议的主旨报告。储朝晖以“地方教育史编纂要注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为题,阐述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校史编纂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校史编纂应遵循的原则和编纂策略,为校史编纂及校史育人功能的发挥指明了方向。余子侠以“关于校史编纂的思考和感悟”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校史内容选择和校史编纂方法方面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指出应让校史成为激励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重要力量。此外,会议还组织了多场的主题报告,与会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在校史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
在会议的平行论坛环节中,高艳红代表我校进行了汇报发言,汇报主题为《校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探析——以济宁市第一中学为例》。高艳红紧紧围绕校史与教育教学这一议题,以基于校史的高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向与会人员分享了济宁一中在校史资源开发与校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经验。高艳红指出,济宁一中在百廿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校史资源,同时这些校史资源也是可资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校史资源融入进高中历史教学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在校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济宁一中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包括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基于校史资源设计学科活动、依托校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整合校史资源建设育人基地、围绕校史资源进行研究学习等。高艳红的汇报生动呈现了济宁一中校史研究和校史育人的成果,为校史研究和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也受到了参会学者的积极称赞。
文化强校,校史铸魂。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我校的校史研究工作以及校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注入了许多新的启发与思路。百廿校史是济宁一中前进征程中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多年来,我校始终重视着对校史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学科层面,都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于学校层面,我校专门成了校庆办。校庆办在承继百廿校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定了120周年校庆的主题、标志、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广泛联系校友、搜集校史资料,开展“我和一中的故事”主题征文,开发校庆主题的文创产品,圆满举办了济宁一中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通过校庆对师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校史教育,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史资源,凝聚了百廿文化力量。于学科层面,我校历史教研室以省级历史学科基地和校史馆为依托,编纂了校史《一中春秋》,基于校史开设了特色的校本课程及社团课程,并围绕校史设计了丰富的学科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校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校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凝百廿力量,育时代新人。济宁一中将继续聚焦百廿校史底蕴赓续,深度挖掘校史资源育人价值,切实将校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校史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助力我校在新时代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再谱新章!
来源 | 历史教研室
撰稿 | 孟凡华
审核 | 高艳红
审批 | 李成顺
编辑 | 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