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美术教研室上报的3个课程资源通过教育部的审核,正式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入选的课程分别为:王婵老师《剪纸》、仙艳老师《印染》、张利红老师《陶艺》。
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根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全面建设覆盖各教材版本的课程,教育部组织各省市遴选课程教学资源。山东教育科学研究院全程指导,组织实施鲁美版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全省16个地市教科院、学校共同参与,项目成果供全国师生使用。
本次活动自2023年5月启动,时间紧、任务重、审核严、要求高,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打造高质量部级精品课,济宁市美术教研员马龙老师精心安排,统一协调各项准备工作。三位老师依托济宁一中美术工作室,认真钻研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及时与学校同事、课程指导老师沟通交流,根据指导意见再修改、调整,反复打磨,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并在录制过程中沉着冷静,落落大方,展现出一中教师的独特风采和专业素养。
刀剪纸彩 创新融合
王婵老师《剪纸》
本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工艺第2课,包括剪纸概述、剪纸分类、剪纸鉴赏、复色剪纸创作四个板块。这节课将传统剪纸工艺与经典青铜器造型元素相结合进行设计和创作,是对传统的创新。聚焦传统剪纸工艺的技术、艺术、创新、实践等,通过图像识读、作品赏析、操作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分类,感受剪纸工艺与各种造型材料相结合后产生的更蓬勃的生命力。剪纸工艺虽简括却多奇趣,于平易中见深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传承创新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艺术特色,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布为媒 学做结合
仙艳老师《印染》
本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工艺第4课,包括印染工艺概述、传统印染工艺、传统印染传承三个板块。这节课聚焦传统印染工艺的知识、技能、艺术、实践等,通过图像识读、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印染的种类,感受不同印染方式产生的纹样美和工艺美;以任务为驱动,以示范为引领,从设计、制作、染色等印染制作全过程中体会工艺特点、功能要求,培养其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探究传统印染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理解传统印染工艺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张利红老师《陶艺》
本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工艺第5课,包括陶艺概述、工艺流程、工艺手法、装饰手法及陶艺的无限可能五个板块。这节课通过图像识读、作品赏析、教师操作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陶艺的成型方法、装饰手法、创作步骤并践行陶艺的无限可能。陶艺是一门艺术,以“技”为基础,如“庖丁解牛”一般,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手由心变,由技入艺,发挥艺术创造才能,守正创新、与时代同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美术教研室积极响应学校“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要求,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开发和实施创意与实践应用课程,探索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形成独特的美育课程体系。依托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推广的力度,营造教学改革良好氛围,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助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山东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教务处 美术教研室
撰稿:仙艳
审核:徐传洋 张逸群
审批:房晓辉
编辑: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