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起微尘,千里始足下。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握高考命题动向,5月13日,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好题推荐”专题研讨活动。北湖校区、任城校区全体语文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语文教研室主任孙伟主持。
本次研讨活动共有三个环节:一是由青年教师代表就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诗鉴赏及语言表达四个模块分享好题,汇报亮点与体会;二是由资深教师就文言文阅读及写作模块探讨精题,讲述心得;三是由孙伟主任总结“好题标准”,并提出高考试题的多维运用。
好题分享,共助成长
张睿老师就近五年来新高考下的小说阅读进行分析,提出目前高考小说阅读呈现出的四个主要特点:文本选材更多样扎实;文学性和教育性更强;题目设置更深入具体;内核依旧稳定。张睿老师分享了2024年广州市高三二模现代文阅读Ⅱ第9小题,从文好、题好、答案好和作者好四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题目,条分缕析,发人深思。
就散文阅读模块,刘琦老师推荐了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现代文阅读Ⅱ《江州寻陶潜》第9小题。刘老师指出该选文紧扣核心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文设题,教考衔接,强化学生能力考察;答案精心设计,回扣文本,聚焦于真实问题的解决。由此,刘琦老师提出语文试题的研究应深入思考、反复揣摩、甄别筛选、完善创新。
宁娜老师分享了2024年南通二模诗歌鉴赏朱熹的《鹧鸪天》第16小题,本题回扣课本内容,选诗出自学生较为熟悉的诗人笔下,既考察学生对课内典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迁移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考衔接。宁娜老师指出,面对高考备考,语文教师应回归教材,新旧关联,教考衔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田老师从试题评价维度入手,分析高考命题理念,指出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思路。文老师认为语用题的教考衔接既有选文与知识点上的显性衔接,又有隐性衔接。他推荐了2024届淄博市二模语用题第18、19小题,认为该题目既可拓宽学生文学视野,又检验学生多方面能力,且重点考察了学生对课内经典篇章及人物的掌握水平。
精研细磨,发展提升
关于文言文阅读,谢红英老师指出要从文本背景入手,将文本与课本相结合。谢老师以浙江温州三模文言文阅读第14小题为例,深入剖析文本,链接课本知识,解读题目内涵。她提出该题目设置既有文本落脚点、课本延伸,又有创意、深度、区分度;答案设置简有文本、纲目清晰,综合操作知识点与技巧,不失为一道好题。
范士峰老师认为好的作文题应大美若拙、必源真善,将话题留给学生,切实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范老师以四省联考作文题目为例,提出好的作文题应兼具一元与二元思辨,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能力,且简洁的题目文字表述更易拓宽学生的写作内容,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一个课题,应具备爱人、育人、筑人的特点。最后,他强调语文教师也应在实际教学中如揣摩写作一样不断磨练,追求大美。
张庆岭老师以广州二模作文题为例,作出作文审题指导。他提出作文审题应弄清命题意图,分清主次关系,从已知题目探究命题人所预设的写作方向。张老师分享了本班近期写作题目,指出能够暴露学生写作问题并对学生有所助益的作文题目便是好题。
最后,孙伟主任总结语文“好题”标准,即价值引领、素养立意、教考衔接。据此,孙主任从“三观”、“三个要素”、“四大素养”、“四度”和“三好”五个方面深度分析“好题”标准,指出“好题”的文本应有意义、内涵和趣味;题目应有创意、关联和抓手;答案应有启发、细则与解析。孙伟主任认为高考试题可实现多维运用,并从老题新做、用好选项、读写一体以及考题变教材四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提倡教师应分类归纳,挖掘高考试题的深层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中语文人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紧跟高考改革步伐,深耕细研,履践致远,在语文教研之路上行而不辍、策马扬鞭。
来源:语文教研室
撰稿:王莹莹
摄影:孔德欣
审核:孙 伟
审批:李 建
编辑: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