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
/
深度教研析真题,专家点拨促成长——历史教研室5月大集备教研活动纪实

- 教育教学 -

深度教研析真题,专家点拨促成长——历史教研室5月大集备教研活动纪实

     为推动青年教师积极研究高考评价体系、新课标、新高考,帮助青年教师把握高考命题方向,落实考教衔接工作,5月13日,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召开学科大集备活动。活动聚焦于青年教师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以此为抓手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凝聚集体智慧,带动教研室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济宁一中教科研处主任、省级历史学科基地首席教师李成顺全程参与教研活动,并对青年教师的试题解析进行了适时的点拨与指导。

 

 

     本次大集备中所要解析的高考试题为2023年山东卷等级考试的第三题“隋朝京畿区的变动”,历史教研室提前三周公布了试题,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积极准备,认真研读了课标要求与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并广泛查阅了与试题有关的资料,以形成最佳的析题思路。在本次大集备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做到了试题解析思路清晰、准确到位,展现了优异的教研风采。他们集思广益,又各抒己见,针对高考真题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情况与独到认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做好考教衔接工作。各青年教师分享完毕后,李成顺进行了总体的点评,并分享了自己关于这一真题的认识。李成顺作为多年参与高考命题的专家,对高考试题解析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这是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李成顺指出,研究高考真题至少可以从四个层次帮助教师获得成长:一是可以帮助教师理解课标的要求;二是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素养立意;三是可以帮助教师明晰价值引领;四是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考教衔接。基于本题,李成顺还谈及了山东卷等级考试的一个特点,指出山东卷已连续四年考查了汉朝与唐朝的对比,在二轮复习中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对汉唐的历史进行对比。

 

 

 

     精细研思,方能行稳致远;讲题有道,方能授业有方。本次教研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研水平和高考试题解析能力,也为今后历史教学工作和高考复习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精研高考真题是赋能备考的硬功夫,吃透新课标是高效教研的风向标。历史教研室将总结好经验,以本次教研活动为契机,利用大集备来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的高考试题解析活动,继续引导青年教师研磨高考试题,长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学科教研水平。

 

来源:历史教研室

撰稿:孟凡华

审核:高艳红

审批:李成顺

编辑:党政办公室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区地址

北湖校区(济宁市太白湖区圣贤路11号)

太白校区(济宁市任城区南北晁家街1号)

任城校区(济宁市任城区任和路路北科苑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