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
/
/
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验收专家组到济宁一中开展实地核验工作

- 校园新闻 -

资讯分类

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验收专家组到济宁一中开展实地核验工作

     2023510日上午9时,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验收专家组一行4人到校开展省特色高中实地核验工作。济宁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廷,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昭洪,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部副主任周鲁飞陪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专家组听取了学校省级特色学校建设总体情况,党委书记、校长李岩分别从历史沿革、学校概况、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实践空间、交流互鉴等方面进行简要汇报。

 

 

     随后,专家组对相关材料进行查阅,通过师生随机走访、随机听课、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济宁一中的发展基础、课程实施、育人管理、办学质量、支持保障、人文特色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核验与评估。

 

 

 专家组现场查阅相关材料

 

 

 专家组实地考察生态园

 

 

 专家组查阅化学实验室台账

 

 

 专家组实地考察游泳馆

 

 

 专家组实地考察艺术中心

 

 

 专家组参观校史馆

 

 

 专家组参观校史馆

 

 

专家组随机听课

     济宁一中将以创建省人文特色高中为引领,不断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赓续百廿薪火,再谱时代芳华,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附:济宁一中首批省级特色高中实地核验汇报材料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是清末山东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承孔孟儒风化育,得千年运河滋养,济宁一中矢志兴学强国,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0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办好的19所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22年被评为济宁市人文特色高中,并被推荐参加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评选。

 

 

 

   学校现有教职工525人,专任教师497人,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74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219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5人,省市级优秀教师50余人。

 

 

 

   济宁一中秉承“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办学理念,以“惟精惟一 敦学敦仁”为校训,涵育了“自强 求是 弘毅 担当”的校风,形成了“敬业爱岗 治学严谨 为人师表 立德育人”的教风和“勤学 求真 善思 明理”的学风。迈进新时代,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立足地域人文积淀和百廿教育传承,构建起全环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在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聚力突破,全力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山东省首批省级历史学科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学生发展指导示范基地等称号。

 

 

 

   学校深刻领会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于2014年启动学科建设工作,打造学科特色,培育发展优势。20151月召开济宁一中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此学科建设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学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学校立足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办学传承,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从绵延文脉里汲取育人智慧、从百廿历程中凝炼办学文化,形成了“厚植人文底蕴 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现将我校在人文特色高中创建中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学校占地523亩,建筑面积178343平方米绿化面积129950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办公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是一座生态优美、人文丰厚的现代化校园。学校建有综合体育馆、游泳池、健身馆和风雨操场。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13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3个,乒乓球馆1个。实验楼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物理实验室23个,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8个,仪器室各9个、药品室3个。拥有学科教室30余间,为各学科开拓教育空间、拓展办学思路,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图书馆使用面积2384平方米,藏书30余万册,其中文物部门鉴定的古籍典藏图书3718册,报刊杂志120余种。生均财政拨款1000元每生足额拨付,财政每年拨款200余万元支持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功能完备的硬件支撑和充足的资金保障让师生享受到优越的学习环境,有力夯实了学校的发展基础。

 

 

二、锐意创新,打造多元课程

 

   融合地域文化资源和学校深厚历史传承,挖掘丰厚人文积淀,开发人文特色课程。例如,历史教研室“大概念”教学模式和“1+1+1”教学模式愈加完善,“校史我来讲”、口述史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得扎实深入。语文教研室由“走进大家”“家乡文化生活”等系列课程构成的“主题式研究性阅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地理教研室开发了黄河系列特色课程和大运河系列课程获得省级优秀课程设计奖。英语教研室开设了“读写人生•润泽心灵——英文名著阅读”特色校本课程。美术教研室开展的扎染、剪纸等地域传统技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构建起基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地方民俗为特色的人文特色课程体系。

 

 

 

三、多措并举,拓展实践空间

 

   聚焦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断丰富完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开展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积极开辟课外实践空间。在邾国故城遗址、孔子博物馆、济宁城市展示馆、军分区干休所、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认同。

 

 

 

四、辐射带动,共享发展成果

   历史学科充分发挥区域内学科建设高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与金乡二中等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建立了常态化的送课助研、跟班听课制度,全力支持金乡二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另外一个省级历史学科基地邹平二中,加强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积极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的送教助研活动。持续扩大省内学科影响力。基地首席教师李成顺先后在四川资阳、广西铜仁、山西太原、新疆阿克苏、内蒙呼伦贝尔等地围绕大概念教学、新高考改革等主题为当地教师做报告,将学校的学科建设经验在全国各地分享。

 

   目前学校成功打造了以历史省级学科基地为引领,语文、英语、地理、生物等市级学科基地为支撑,其他学科竞相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形成了“头雁”强力、“群雁”集聚,协同联动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雁阵格局。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提升育人品质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踔厉奋发,开创发展新局

 

   济宁一中已经走过120年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宁一中将以创建省人文特色高中为引领,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紧紧围绕“一核引领、两翼支撑”的目标体系,强力推进“四轮驱动”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重点,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赓续百廿薪火,再谱时代芳华,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党政办公室

撰稿:尹明月

照片:孔岩

审核:马宾宾

审批:李成顺

编辑:尹明月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区地址

北湖校区(济宁市太白湖区圣贤路11号)

太白校区(济宁市任城区南北晁家街1号)

任城校区(济宁市任城区任和路路北科苑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