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
/
“优课”展风采,教研促成长——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开展大集备活动

- 教育教学 -

“优课”展风采,教研促成长——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开展大集备活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教学的生命线。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高我校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助力青年历史教师专业成长,428日,济宁一中历史教研室以“一师一优课”推评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大集备活动。各年级备课组的历史教师齐聚历史资料室,共思共研,共商共讨,共同成长。

 

   本次历史教研室大集备活动首先由朱倩和边克旺两位老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展示,两位老师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

 

   朱倩以“隋唐树立了中国一体化的思想”为切入点,用问题引领课堂,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再设计。朱倩以“隋唐盛世的兴衰”为主线,探究了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隋唐盛世的表现以及隋唐盛世的历史意义,深化了学生对“统一”观念的认识。授课过程中,她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处处渗透着德育的理念。

 

 

   边克旺在授课中紧紧围绕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大概念,将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置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隋唐盛世的出现以及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围绕着大概念,边克旺在课堂上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据此设计了许多探究性问题,促成了学生对于大概念的理解。

 

 

   两位老师授课完毕后,历史教研室的其他教师对两位老师的授课进行了点评,并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一师一优课”的推优。

 

 

   济宁一中纪委书记、历史教师李秋生称赞两位老师的授课都体现出了新意,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契合了当前新高考的要求。李秋生还指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小组合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卢梅、窦琳琳、高敏霞三位老师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位老师的授课做出了点评,称赞了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造性,并指出了授课中一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活动最后,历史教研室主任高艳红和济宁一中校长助理、教科研处主任李成顺先后对本次大集备活动进行了总结。高艳红指出,开展大集备活动是促进我校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今后将为青年历史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展示自己,在教研活动中提升自己。李成顺从高考命题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隋唐时期的理解,指出了在教授本课时应当把教学重心放在制度创新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李成顺还强调,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的是思维、品质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

 

   本次历史教研室大集备活动对我校历史教师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反思和提升的过程,教者有所得、听者有所悟、学者有所获。历史教研室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学科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教研的新模式、新方法,优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为教师专业成长培根铸魂。

 

来源:历史教研室

撰稿:孟凡华

审核:高艳红

审批:李成顺

编辑:党政办公室

       济宁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为直隶州官立中学堂,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1981年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办好的19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区地址

北湖校区(济宁市太白湖区圣贤路11号)

太白校区(济宁市任城区南北晁家街1号)

任城校区(济宁市任城区任和路路北科苑路西)